從佩洛西飛機落地臺北松山機場時,大陸民意表現出的失望和不解,到解放軍“圍島”封鎖演練開始后的興奮和自豪,更多人對“拭目以待”有了更深的理解,中國大陸對佩洛西竄臺打了一次漂亮的反擊戰,也為早日實現統一塑造了有利戰略態勢,而其中東方智慧的運用可以說是非常精妙。
《孫子兵法》謀攻篇里有一句話是,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意思是說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謀取勝,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敵,再次是出動軍隊攻敵取勝,最下策才是攻城。攻城為萬不得已時才使用。
對于佩洛西竄臺的反制,是一系列有謀略的主動布局的組合拳,而不是毫無章法的被動反擊?,F在大家都從佩洛西落地時候的失望中反應過來,原來祖國早就將佩洛西竄臺事件反危為機,做了一系列推演和布局。
大家想想,佩洛西落地的第一時間,解放軍軍機就穿越臺灣海峽,五部門接連發出針對佩洛西竄臺的聲明,然后新華社受權公布東部戰區“圍島”演練的坐標圖……這一切的一切,如果不是早做準備,怎么可能在短時間內密集發生,而且顯得非常有章法,這很明顯是有備而來,說句直接一點,就是等著佩洛西“入坑”。
而事后公布解放軍一直在跟蹤佩洛西的飛機,使其被迫繞道,也充分說明,我們的“拭目以待”不是隨便說說。
但是如同某些人所說的要擊落佩洛西的飛機,那純粹是意氣用事的匹夫之勇。真正的大智慧,是要在臺海問題上撇清與美國人的關系,盡量不要與美國發生直接沖突,也不能給美國以干預我國內政的口實。
至于外交和輿論上比較高調,其實就是“伐交”的策略,希望通過空前嚴厲的外交手段,以及輿論壓力,能夠喝退佩洛西竄臺,這是一個方面,另一方面,如果佩洛西執意竄臺,那么,全球的輿論就會倒向我們這邊。
那么,我們一系列的反制就會順理成章,占據國際輿論的有利地位,這對于我們這個在國際上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是非常重要的。
是故百戰百勝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百戰百勝,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,只有在攻城之前,先讓敵人的軍事能力(包括指揮能力和作戰能力)嚴重短缺,根本無力抵抗,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。